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战略是受到有关“投降”的概念所支配的。在盟国和轴心国两大交战国家集团中配资门户官方网站首页,各国领袖和民众都一致认为,敌人最后战败必将采取武装部队集体投降的形式。
在近代较早的大多数战争里,对于“投降”的概念在战略思想中并没有起过类似的作用;当时对于胜利结束战争有过其他一些想法,例如在宣布和平条件以后打个“歼灭战”,或者攻克敌国的首都。集体投降的确曾在19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出现过(1805年在乌尔姆,1870年在色当),但它们只不过是幸运的意外收获,而不是事先定义“胜利”的概念时所预想的目标,而且那些投降事实上没有结束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作为19世纪战争目标的一个例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联邦将“无条件投降”这一概念作为战争的目标,但在那个时期的国际冲突中并没有什么代表意义。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定确实具有最后集体投降的性质,但导致这种投降的战略只是在错误尝试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把投降以及对这次大战的无条件投降,预先规定为一方的最后目标。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降”竟成了左右一切的概念呢,把这个问题阐明一下,就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目的之一。从发动战争时的基本战略限制这一观点来看,投降似乎是一种战略(或战术)概念,它是和某些类型迥然不同的战役或作战有关的。盟国战略家们曾经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些军事行动的种种类型之一。不过,只从军事观点来观察投降,那是不够的。投降行为不仅仅是对军事行动加以清算,它们还在战胜者和战败者之间创始了相互攸关的、新的非暴力的循环。因此,以迫使敌方投降作为战争目标,足以在敌对行为结束后形成两国之间政治关系上的某些观念。本文将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四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战略投降”这一概念。
就战略概念论投降:摧毁战略和消耗战略
投降(有条件投降)适用协定来结束军事行动或战争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根据这种协定,现行的敌对行为宣告终止,而战败国的残余军事能力则移交给战胜国掌管。在这种情况下,交战一方在武装力量上就达到了垄断的地步,迫使另一方出于毫无防御力量的境地,从而达到全面胜利这个最高的目标--歼灭敌人的军事力量。
歼灭并不意味着消灭敌人的肉体,而仅仅是取消敌人的战斗实力。投降部队的人员免遭生命的危险,这在投降协定中都有着明确的保证。不过,歼灭敌人军事力量这一目的,除了正式投降外,还是能通过其他途经来达到的。一个交战国如果能在阵地战中摧毁敌人的武装部队,它也就能够在武装力量上达到垄断的地步,只是不像正式协定规定那样把战败国的残余能力移交给战胜国管理罢了。进行摧毁战就使战败国丧失了防御能力,因为它的武力组织结构被摧毁了。
另一方面,在一些投降事例中,战败国的武装部队却保持了它们的组织结构。它们承认战败只是因为它们被剥夺了从事战争的基本手段,或者是兵员损耗惨重所致,或者是因为敌人把它们包围起来,攻击它们,并且切断了它们的供应。
所以说,全面胜利是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即摧毁战略和包围或消耗战略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来获得的。究竟采取其中的哪一种战略,要看进行战争时所受到的战略限制而定。如果敌人的全部力量集中于野战军,那么对于希望获得全面胜利的交战国来说,摧毁便是正确的战略。如果敌人据坚以守,那么切断他们的供应这一战略,便比摧毁他们武装部队的结构更能起作用。两个基本战略的大同小异在德尔布鲁克的著作中提到过的。按照他的说法,“一切战略思想和行动必然是受摧毁战略和消耗战略的二重性问题所支配的。
不过,按照德尔布鲁克及其一派的主张,只有摧毁战略才符合全面胜利的目标,如果交战国旨在歼灭敌人的武装部队,就必须在阵地战中打败他们。按照这一派的主张,消耗战略只是对于不追求速战速决的运动战才是适宜的。在运动战中,可以从夺获敌人的军需品来打垮敌人,可以指望造成这种重大损失后,使敌人驯服地在适度的条件下,通过谈判缔结和平。然而消耗战略并不能迫使敌人完全丧失防御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德尔布鲁克所确定的两种基本战略的理论都推翻了,因为这次战争促成了第三类型的战略的出现,它既不是根据摧毁战的(即瓦解) 概念,又不是根据运动战的概念而定的。德尔布鲁克的理论认为,迫使投降的包围战不过是大战中的一些偶发事件,但是大战本身并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目的在于打击敌国全部作战力量的包围战。因此敌人投降并不等于全面战略胜利。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依靠逐步消耗敌人全部人力、物力和切断他们的供应来争取决胜、达到决胜的。这次大战基本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包围战;在这次包围战中采用了一项重大的战略组织决策,可使敌军的武装部队却仍然保留着它们的组织结构。于是,这场战争的清算就只好采用基本上是投降协定这个方式了,也就是战败国家残余军事力量投降的方式。
图片
1885年4月8日,美国南方邦联军统帅R.E.李在阿波马托克斯向北军统帅谢尔曼将军投降,南方邦联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战略思想是受这一经验的指导的,即把战略任务规定为用包围来征服德国。可是,为了消耗敌人的经济基地,不仅在其周围建立一道封锁圈,不让其补充阵地战中告罄的物资。同时,战略轰炸更增加了消耗的幅度,使敌人的人口和经济中心遭受破坏性的打击。这种新型的消耗战比以前在歼灭战略支配下的历次战争更有破坏性、更有“全面性”。这一点和德尔布鲁克把“消耗”当作不走极端的战争形式的那种概念对比一下,就很明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技术上的发展已经使战略面貌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典范性”的消耗战略和一次作为根据的胜利概念已经陈腐了。
投降和消耗趋势
投降意味着战胜国和战败国一致同意取消最后一场决战。已经暴露的部队 (例如要塞守备队)有时因为军事上的需要,甚至在最后难免覆灭的时刻还要延续战斗;但是,除了这些事例以外,当一次具有包围性质的军事行动或战役进入最后的阶段时,投降问题就出现了。当战斗延续下去、被围攻的部队不可避免地要被粉碎时,就到了决择关头。所以,战败国请求投降就是要避免最后一场摧毁性的混战。这时,投降对于战败国来说,便成为唯一的、合理的决策,因为这意味着不致招来在最后一场战斗中所要遭受的损失。对于战胜国来说,接受投降也是一项合理的决策,它不付出最后一场战斗的代价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当然,陷入持久消耗状态的交战国是不会严格地按照军事理性来行动的。军事将领在作战过程中所能利用的情报一般太零碎了,不能使他们做出最恰当的决定。面临战败的国家或武装部队,有时因为他们不承认形势再也无法扭转过来,或者因为他们在增加力量就能挽救局势的时候希望避免过早投降的危险。
如果有先见之明,未来的战败国在冲突开始以前就会认识到,即使它的军队在开始时是占有优势的,但终必会一败涂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国家是有理性的话,那么它就不会开始敌对行动了。但正是因为没有先见之明,所以交战各国对战争的未来形势不能不尽量作出最正确的估计。但实际结果只能是逐渐显露出来的,因此战败国也就无法保证自己免遭不必要的损失;它不能预先知道进一步抵抗能不能扭转局面。如果战败国是有理性的话,那么,当现有的迹象表明除了战败别无出路时,它一定能够避免由于继续战斗下去所要遭受的那份损耗。
前面已经把投降看作某一方放弃进一步使用残余战斗力量的行动。从这方面来看,投降是可以有所选择的。事实上,正是投降具有这种取舍性,才使得这个概念在战争的理论分析中成为有趣的题材。但是切不要以为投降的一切实际事例在或战或降两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中都包含着显著的选择因素。如果士兵们射出最后一发子弹还能幸存的话,他们在或者投降或者继续战斗的两条道路中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唯一的办法便是逃跑,或者故意进入敌人的火网之中从容自杀,或者投降。如果他们投降,他们所放弃使用的“残余能力”便等于零,投降协定并不能遏止最后可能发生的一场战斗,因此它也就没有实际的军事意义了。
战术投降和战略投降
战败国残存的全部武装力量中的一部分的投降叫做战术投降,这和战略投降有所不同,战略投降就是战败国的全部武装力量的投降,从而使敌对行为宣告结束。
战术投降往往指与战斗主体失去联系的个别士兵或小部队的投降而言。从作战观点或者从战略观点来看,这种偶发事件完全无足轻重。但是,大部队的战术投降却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大部队战术投降后,战场上剩余的部队可能力量非常薄弱,因而被削弱的一方最后势必认输。
的确,战术投降和战略投降的界限可能是不容易划分清楚的。举例说,德国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投降便是一个逐步实现的缓慢过程,在最后的战略投降之前曾采取了一系列战术投降的方式。在欧洲胜利日到来之前,几个战场上曾经出现过集体投降,这种集体投降在形式上虽然是战术投降,但实质上属于战略投降。把这些战术投降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零敲碎打的、逐步实现的战略投降。
关于投降究竟是属于战术性的还是属于战略性的,还有一些其它含糊不清的地方,这是在联合作战中所产生的。如果只有两个交战国,那么交战国之一的战略投降就可结束战争;但是在联合作战中,结成联合的每个成员可以分别投降。把联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或者从主要盟国这个角度来看,盟国成员之一的战略投降只不过属于战术范围。甚至该盟国全面投降,也并不意味着该盟国就此结束了战争关系,因为流亡政府依然可以保持交战状态。
换言之,我们所谓的战略投降,与战术投降有所不同;它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涉及武装部队的交战任务,而且和保持交战状态也有关系。在战术投降中,虽然军队放下了武器,但是交战状态却依然存在。在战略投降中,军队缴械只不过是一个主权国家放弃或丧失交战国资格这一比较全面行为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因此,战略投降既是一个军事行为,也是一个政治行为。在目前的探讨中,我们只是对左右战略投降的条件和限制加以分析研究而已。
战略投降既是各交战国之间终止战争的行为,也是各交战国之间开始建立战后新关系的行为。投降这种军事行为剥夺了战败国发动战争的能力。在军事行为之后紧接着就是政治行为;这种政治行为在一方胜利的军事结局的基础上,为各交战国的战后地位和战后关系提供了条件。
战略投降必然要牵涉到根据对消耗战趋势进行评价的纯军事性以外的其他一些决策。在战胜国垄断了武装力量以后,它要向战败国提出的那些条件的性质,对于战败国投降的倾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投降概念的本身就寓有战败者的生命将不会受到伤害的意思。但是,纵然如此,战败者还是有理由认为,由于投降而产生的不使用暴力的新关系的演变,可能破坏它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战败国可能这样决定:宁可背城一战,甚至有意识地使本国化为一片焦土而不愿投降。
图片
美国南北战争中被完全摧毁的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城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最早的那些投降,结果往往使战败国的人民沦为奴隶。有些群体由于不堪接受奴隶的命运,但又无能为力从事武装抵抗,因此,它们除了集体自杀而外别无其他出路。关于这方面的事例,色诺芬曾作如下的描述:“于是便出现了一幅可怕的景象:女人们把它们的孩子抛下悬崖绝壁,随后他们自己也纵身跳下;男人们也不例外……他们(希腊人)在那个村子里很难抓到一个人;他们所俘获的不过是牛、驴和羊”。
另一方面,如果战败国对于战胜国怎样利用它所垄断的军事实力抱着乐观的态度,这样便可能使它的投降动机大大地加强起来。这种乐观可能表现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上面。我们曾经提到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使人向往的事物在左右投降的决策上所起的作用。战败国可能决意不打下去,因为它感觉到,即使战胜国能够长期为所欲为,一意孤行,但是战败国对社会生活中所向往的事物还是不会受到损害的。交战国社会中怀有不满情绪的反叛集团往往觉得,要使它们自己所向往的社会生活有实现的一天,与其依靠它们自己的社会获得胜利,倒不如依靠敌人的胜利。这些集团起初并没有什么不满情绪,但是,由于对战争极度厌倦,有时也会导致
这种行径。这种出于政治动机上的投降情绪可能限于局部范 围内;但是,如果这些怀有不满情绪或厌战情绪的分子一旦攫取了政权,他们便要采取战略投降的政策了。
在某些情况下,投降似乎可以作为一种手段,以便保存些实力,等待将来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东山再起,一决雌雄。
在这种情况下,战败国并不期望真正的和平;它所以投降并不是因为它觉得战胜国真正是宽厚而友善的,而是为了暂时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并且希望在这一短暂的时期内,实力均衡的演变能够对自己有利。
政治上的考虑可能胜过军事上的原因。在一些极端的事例中,政治上的原因完全可以排斥投降,不管转败为胜是否可能;或者排斥继续抵抗,不管是否还有可能保证胜利。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过自杀性抵抗的事例,那也是罕见的,除非是在原始的社会中。无论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都可以找到渴望投降的事例;这是不满情绪、厌战情绪或者是普遍地不好战争的心情所造成的结果。
近代战争中,在主战或主和这一问题的宣传上,一些说法往往过甚其辞。宣传家们往往要把这一问题说成是完全应取决于道义上或政治上的理由,而与军事形势毫无关系。因此,在已经注定要失败的交战国社会中,往往出现了这样一些流行的口号:“在任何情况下也决不投降”、“宁死不屈”。另一方面,反宣传或“心理战”有时又是从这样的假定出发的:反战论调能够动摇敌人,使其对于战争的趋势不加考虑而倾向于停战。但是,近代战争的记载表明,现代的交战国家是不愿自杀的。
交战国社会如此之大而又如此之复杂,所以这类事情是不可能再出现的。另一方面,失败主义的行径在行将战败的社会中会普遍出现的。1917年的俄国和1940年的法国情况就是这样。但是这类情况只有处在不可抗拒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才有可能发生。现代社会上对于投降的决策,往往反映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一根本军事原理,同时也反映了参战国家对于投降爱那个后的政治后果寄予期望。战败国在不得不作出实际的决策时,它所要考虑的并不是什么或成或败的条件。问题不仅在于是否投降,而且在于根据什么政治条件才投降。
图片
战后的原南方邦联首都里士满
即使战败国明明知道它难于逃避全面战败的命运,而且也知道继续抵抗下去只能使它的损失更加惨重,但是,除了幸存和避免损失这两点而外,如果找不到某种足以支持投降的正当的政治理由,那么,它还是不会降服的。有些战败国仰承战胜国的意旨,希图由此可以获得宽大待遇,这样的战败国是不难屈服的。他们希望以友谊换取友谊(但成功的时候少而遭到拒绝的时候多)。那些不抱有这种希望或幻想的战败国,只要它们相信自己还有一点点起码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力存在,它们就要千方百计地讨价还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战胜国往往会拒绝任何形式的讨价还价。
对于在消耗战中可能成为战胜者的国家来说,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垄断军事实力,就可以使它为所欲为,提出任何条件了。同时,可能使战败国引以自慰的是,他的残存实力可以成为它讨价还价的本钱,并且在它没有完全失去防御能力以前,还可以有恃无恐。
战胜国坚信战败国讨价还价的力量等于零,而战败国则深信这是实际存在的;这种看法上的出入一般是在消耗战的结束阶段产生的。奇怪的是,想法错误的并不总是战败国家。有时,即便是战胜国明确地拒绝谈判或者不愿表示让步,战败国还是能够坚持它讨价还价的毫不动摇的立场。下文中将谈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所采取的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就演变成这种局面。
(未完待续)配资门户官方网站首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展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